在任一特定地区,气候和地理要素作为一个外生变量,是相对稳定的,因而正常状态下的生态承载力和人口承载力也是比较恒定的。一旦人口数量增长而引致社会经济需求超越这一容量或支撑能力,自然生态系统和其支撑的社会经济系统就会出现崩溃。承载力强调人类活动不能超出特定系统所能承载的刚性约束上限,其实质表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拓展存在一个长期的合理的度。传统的承载力研究主要有两个视角,一是生态学的视角,从自然资源和物理环境的限制条件入手,探讨“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生态足迹”等概念。因为我们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而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制度如何变化,人们的消费模式和水平如何改变,一些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而且是不可再生的,也不可能替代的资源终归是有限的。尽管各种表述强调的都是自然承载能力,但视角不同,所表达的内涵也不尽一致,例如,“生态承载力”(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是从生态平衡的视角而核算得出的地球生态系统能为人类提供的物质发展和生态服务的支撑水平;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 Capacity)则是根据环境介质尤其指空气和水的质量标准和自我净化能力而核算得出的,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某一自然环境空间范围内所能容纳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本文摘自《中国的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作者:潘家华 关注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敬请关注聚合氯化铝网站。
|